运城职院投资2亿元校内建教学矿井解实训难题
——千米“矿井”好课堂
《中国教育报》第三版:新闻 · 综合
(2018年07月26日)
“坐着火车进课堂,爽!”
过去,在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矿山工程系学生要到煤矿几千米的深井下实训,是一件多少感到有些“怕”的事,而如今在学院自建教学矿井的近2000米巷道里就可以上实训课,感觉完全变了。
这座堪称“中国第一”的教学矿井,2013年由运城职业技术学院投资2亿元在校内建成。该教学矿井占地46426平方米,井巷长度近2000米,以1∶1的比例,按照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的中等煤矿的标准建设,具备采煤、掘进、机电、运输提升、通风、安全、地质探放水、测量、信息自动化和软科学十大系统。每次上实训课,学生们坐上井内的小火车,到最远的“授课点”仅需要5分钟左右。
“我们这个矿井除了挖不出煤,其他和真的矿井没什么两样!”教学矿井前,运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长江说。
近年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山西省经济转型和区域产业转型需要,着力打造以煤炭技术、食品技术为龙头,以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创意设计为支撑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的5大专业群,辐射41个专业,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产煤大省山西近年来全面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对煤炭行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煤炭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以往矿山工程系学生实习实训有‘三难’,即下井难、动手难、职业环境真实难。”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曹允伟说。
“三难”导致了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三脱节”,即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实习实训与能力培养要求脱节、实习实训项目与专业核心能力脱节,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教学矿井建成后,为改变过去实训与生产“两张皮”的现象,运城职业技术学院从合作的煤炭企业请来实践经验丰富、熟悉井下操作的工作人员,请他们把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带到学校,共同开发了148个煤矿生产环节的实训项目,并设计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了《煤矿开采技术实训教程》《矿井通风与安全实训教程》等17本共403万字的教材。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还与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发了《煤矿安全系统可仿真培训系统软件》《综采综掘仿真操作台培训软件》等6个虚拟训练教学软件,全面真实地再现了煤矿生产中回采、井巷掘进、通风安全、煤矿机械、煤矿供电、煤矿地质、监控监测、探放水等各个生产环节。
“有了这个教学矿井,我们的课堂就搬到了井下。我们穿着矿服、戴上矿灯下到矿井里,现场学习采煤的工艺流程和安全生产知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矿山工程系学生刘青平说。
5年来,矿山工程系煤炭类专业学生连续两届双证书获取率100%,就业创业率98%以上,与宏源煤业集团联合举办“现代学徒制班”343人,3年内有14名学生进入企业中层管理岗位,18名学生进入班组长岗位,50人进入技术员岗位,培养“双师型”教师24人。
2017年,学院成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第二批试点院校,也是山西省唯一一所煤炭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作为全国煤炭高等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先后承办了全国50个煤矿安全重点县的人员培训。不仅如此,学院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完成了“山西朔州辛安煤矿煤层采空区瓦斯治理”“大同煤业集团煤矿职场实训中心设计”和“宏源煤业集团煤矿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等多个技术服务项目。
“学校投入巨资建设教学矿井,一方面可以让即将投身煤炭事业的热血青年多一重保障、少一分危险,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涉煤专业学生的技能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马长江说。
依托教学矿井这个独特平台,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大大增强。
曹允伟介绍,截至目前,在此实习实训的学生达109578人次;为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员工开展技术培训3000多人次,技能鉴定1000多人次,参与企业开展员工上岗培训考核1000多人次;学院与中国矿业大学等7所高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还与沈煤集团晋辽公司、黄土坡煤业公司等大中型煤炭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1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以矿井各个工作场为教学环境,以典型工作过程任务为学习模块,以实际操作为导向,创新了煤炭类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有效解决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问题,该产教融合成果获得2017年山西省教育教学成果(职业教育)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