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高淑娟教授一行来我院考察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今年六月下旬,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与我院共建“中国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研究中心”,共同探索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理论与现实性问题,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契合受教育者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中心成立以来将在全国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贫困地区开展调研,收集科研一线信息,协商建立以增加贫困人群内生动力为目标的心理精准扶贫试点基地。
高淑娟教授一行首站选择我院考察调研,是对我院多年来通过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肯定。在调研期间,两位老师还为我院教职工作了精彩的讲座。
高淑娟教授讲座题为《清华幸福课 ——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她通过大量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案例,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从何谓“幸福”、经济学之幸福研究、分析幸福的一般方法、影响幸福的诸因素等方面讲授。她巧妙的运用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从决策幸福之主观因素、幸福之实际获取、影响幸福之客观环境等三个部分,详细的分析了幸福的问题。教职工们聚精会神的聆听,对高教授精彩的讲授报以热烈的掌声。
讲座期间,马院长与高教授进行了热烈的问答互动,通过交流,探讨如何学会寻找幸福,如何化解痛苦,如何让大家一起幸福。
高教授也回答了现场教师的提问,她说:机会成本是选择成本,有时候是因为选择太多反而痛苦,有时候是目标达不到的痛苦,需要随机应变,借力打力,不能慌不择路,稳则能达成目标。
在短暂的休息过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国际问题出版中心主任冯斌编审,为教职工带来了科研、学术、出版等方面的诀窍、方法、经验和建议。
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教会教职工如何寻找学术的生长点,如何巧妙的“兑水”,如何挖掘学术空白点,并结合我院积极心理学教研室实例,讲授如何积累、搜集学术资料,填补学术空白点。他讲到:学者在追求学术地位时,要懂得适可而止,保证质量,不可粗制滥造;科学研究要注重团队精神,搞好团队合作,提高科研效率。
讲座最后,马院长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强调做学问要学会知足、满足,要有持续性、连续性,教职工在成长的某个阶段学术科研可以“兑水”,但一定要坚守“不做假”的校训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