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山西省教育厅委托,根据《山西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山西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施细则(2014)》精神,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一行9人,于2015年4月19日至22日对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为期3天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省教育厅和运城市委市政府对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的评估工作非常重视,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竹琴参加了评估工作反馈会,有力地支持和指导了评估工作。评估期间,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董事会和院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及全体师生对专家组的工作给予了积极配合,保证了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专家组成员在正式进校评估之前,认真研读了学校提交的自评报告,审阅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初步核查了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提出了进校考察的重点意向。在评估考察期间,专家组听取了学校自评工作汇报,实地察看了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和生活场所等;查阅了评估资料,剖析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2个专业,跟踪考察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会4场;深度访谈24人次,听说课17门次,召开了学校管理与教学建设2场双向交流研讨会;在多方面、多渠道采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有关信息的基础上,专家组进行了认真分析与充分讨论,形成如下评估考察意见。
一、整体印象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山西宏源煤业集团董事长马长江先生在2006年开始投资兴建的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学院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3800余亩,现有建筑面积22.98万㎡,教学行政用房12.79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353.5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8.5万册。
学院设有矿山工程、汽车工程、有机食品工程等8个教学系,开设煤矿技术、装备制造、有机农业等29个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903人。学院现有教职工504人,专任教师382人,兼职教师9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3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15人,“双师型”教师236人。
学院建有矿山、机电、数控、印刷、电子、物流、建筑、计算机等校内专业实训室和校内实训基地69个,其中,投资2亿元建设的大型教学矿井实训基地,是目前全国唯一、亚洲最大的煤炭类专业教学实训基地。有稳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196个。学院是国家煤矿安全培训基地、省级煤矿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省级印刷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中国矿业大学等重点院校的教学实践基地。
学院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等教育评价机构发布的“2014年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400强)”中,学院名列118位,高职院校中名列19位。
学院按照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精神和要求,对自评工作进行了系统策划、合理安排,迎评促建工作扎实,资料建设较为完善,实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
二、主要成绩
1.学院办学思路清晰,理念先进
学院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依靠运城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确立了立足服务运城区域经济,服务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战略,践行“以学生未来为本,以教育品质为根,以人格素养为重,以差异发展为径”的办学理念和“做学合一,厚实融通”的校训,构建了“技能素养、职业素养、人格素养”的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培养体系。短短6年间,不仅建成了山西民营资本办学规模投资最大的高等院校,在学院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校园环境、办学设施条件等各方面都居于全国民办院校先进水平,而且在办学体制改革、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稳步推进
学院以内涵建设为中心,系统进行教学改革。在“一专一企,一系一范,一人三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框架下,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构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各专业分别构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设计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学什么、在哪学、跟谁学、怎么学”的教学改革,推行“6个1”企业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考核模式,取消期末考试,所有课程均采取项目、任务、作品(作业)等形式的学习过程考核。学院在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上,选拔操作技能有特长,职业素养有基础,能力培养有潜力的学生,举办技术技能教改实验班,探索在工作中培养,在任务中成长的培养模式。
3.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有汽车实训中心、金工数控实训中心、印刷工程实训中心,建有山西省同类院校中最大的矿山机电实训中心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超万元,满足了学院所有专业的实践教学、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特别是斥资2亿元建设的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化教学矿井,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煤矿技术类专业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空白;学院融通超市、融通食品坊、融通印务中心、融通汽车养护中心等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平台。学院通过以有制度规程,有功能项目,有实训设计方案,有设备台账,有实训日志,有技术资料,有学生作品等“七有”为主要内容的实训室内涵建设,保证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近年来,学院利用校内实验实训资源为社会培训22675人次,技能鉴定14669人次,经济收入达428万元。特别是承担了国家安监总局下达的全国50个重点县市煤管局长的培训,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
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得力
近年来,学院从全国高校引进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16人,目前学院负担“三险一金”的专任教师262人,学院具有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等58人。学院以“待遇留人、感情留心、事业留魂”,为教师建有经济适用房和“流转公寓”,着力稳定教师队伍。学院以“青蓝工程”为抓手,实施“烛光工程”、“双百工程”、“教授引领工程”以及构建“四双”团队建设模式,强化教师“12个1”的培训和考核,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近三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62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获国家专利14项,完成各类课题和科研项目73项,教师在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共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4项,获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等10个奖项。
5.构建了“点、线、面、体”立体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学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改单纯对学生成绩考核为对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的“点”评价,对专业团队人才培养质量的“线”、“面”评价,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体”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改过去的理论与操作“两层皮”考核为通过产品生产制作全过程的技术技能操作考核;在评价主体上,改过去以教师、学院为评价主体为“企业、学生、家长、教师、用人单位、社会评价机构”组合的多元评价主体;在评价手段上,所有“点、线、面、体”的验收评价,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随机抽样完成。“点、线、面、体”立体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6.实施了“三大素养”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工程
学院启动和实施“技能素养、职业素养、人格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工程。构建课程、队伍、社团、活动、创业等“五环平台”和“赤(人格)、橙(知识)、黄(体质)、绿(心理)、青(创新)、蓝(技能)、紫(特长)”的“七彩素养体系模块”,开展“感恩立德教育”、“大学生修身工程”、“立志教育”等三大品牌活动,组织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做到掌握一项技能,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个特长,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等“八个一”,学生的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几年来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技能大赛135人次,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76个。近三年获得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在2014年全国煤炭行业职业院校煤矿安全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专家组对学院提供的《构建和实施“点、线、面、体”立体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特色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认为学院对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专业基本能力培养效果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和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价等方面的进行了建设性的尝试,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1.学院建院历史较短,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多,学科痕迹尚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高职教育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 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建设方面,社会需求调研不充分,企业参与度不高,课程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3. 在资源共享课建设、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方面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校园网络平台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建议
1. 运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学院的支持力度,在学院的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学院周边环境的治理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2.在全院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牢固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定期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充分运用调研结果,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形成本校课程特点。鼓励教师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更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施,搭建学院教学、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
专家组组长:
专家组副组长:
专家组成员:
2015年4月22日